作者:张志永
张智永,男,1961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初从吴悦石先生学画山水,继得何海霞先生指导,书法绘画俱得精进。1990年拜崔如琢先生为师,为入室弟子,深得传统中国画精髓,形成独特风格。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驻院画家,泰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张智永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其作品气势沉雄,用墨充沛如泼注,意态鸿蒙,方寸间得见传统自在的性情和内心。尤其是山水画,山川雄伟,意境深邃,烟笼雾锁,元气淋漓,描绘的烟雾迷茫之景与氤氲朦胧的气氛往往不谋而合。近景又多以细笔写成,清晰可见,以大笔触侧锋挥之而成,动感十足,远处的山峰则通常浅施皴法,氤氲朦胧的美学体验跃然而生。加之其用笔变化多端,皴擦染变换,让整个画面呈现朦胧之感,但该清晰的地方却又刻画的细致入微,一工一写,自由变换。“不但大气滂礴,而且酣畅淋漓,该抓紧处精雕,该放松的地方泼洒,十分过瘾。”(史国良语)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墨分五色写云山万态动静石研八彩画崇峦千变阴晴180x96cm六尺整纸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此诗真诗中画也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有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中国画“传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词汇,一批以传统为轨迹、以新语言为面貌的优秀的传统中国画艺术家普遍认为“传统是一种精神”。张智永说,传统不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内核,精神轨迹下艺术作品的任何“味道”都是很正宗的。他所说这种“味道”正是意趣。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因而寄情于物、“窥意象而运行”。
中国传统是一种精神,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画的抒情性是两种反对的结果,第一种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的客体上,第二种是反对照相机似的再现物质现实。书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线条自成体系),诗歌则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画为无声诗,体现造型的意象性)。这正是“画理”和“实”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发挥无穷奥妙的空间,里面的“画理”与“实际操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成为了一种“文中之文”,其中的妙不言自明,与中国文学、戏曲、文玩等艺术形式中的哲学规律相通。也正是这样,形成了传统中国画范畴内精彩纷呈的各种艺术风格。
风格的形成,还表现在“气”之上。中国画是笔线的艺术,通过线感知气,主要体现在线及墨迹为画面带来的节奏感,线条倏忽旋转,其六彩的变化,合乎阴阳,具备音乐的节奏特性。而且,画家的墨迹随心迹,每个人的运笔习惯及动作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式和节奏变化。不同画家有不同的“气”。这也正是徐邦达被称为“徐半尺”,打开画幅的一半便可知真伪,也就是作品看得多了,对于个性风格、用笔、用墨的感受变得异常敏感,因此辨别真伪便成为经验之谈。
墨之技法,奥妙在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意在五色,物象乖矣”。墨的色相变化,是东方美学的根性精神。传统中国画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指的是焦、浓、重、淡、清,六彩是指黑白、干湿、浓淡。墨的类别在相应的用笔之下才能见到墨趣。如清包世臣所说“笔实则墨沉,笔漂则墨浮。”在一支笔中产生各种墨色的变化。对于墨的技法,随着历代画家的不断总结,慢慢变得成熟起来。破墨、泼墨、积墨等技法,围绕着墨,从墨中注入水。笪重光说: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可以充分说明墨与水的微妙。但是今天的画家在绘画时大都好用笔洗,事实上古人使用笔洗的时间是在创作之后的,创作时每次的绘画过程其实是墨与水互相作用的过程,笔洗会彻底毁掉墨与水的关系。对此古人有用过水滴、笔掭等调墨工具。笔干显枯,则气韵不佳;太湿,则形迹全无。当然,通过加水实现对墨准确的控制,也需要在传统扎实的油烟或松烟优质墨的基础之上。
笔墨材料是中国画的核心。在材料上围绕线和墨的合适的用具,都是正确的回归传统。今天,以张智永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家,非常讲究技法和材料,在墨的选择方面,始终在坚持用墨锭,研磨使用,为了保持画面炭黑颗粒和色泽的高度稳定性,更加接近古人传世之作的根性精神面貌。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材料上接近古人,才能从技法上快人一步,获得接近传统的捷径。2019年7月18日李鱼
墨之技法,奥妙在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意在五色,物象乖矣”。墨的色相变化,是东方美学的根性精神。传统中国画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指的是焦、浓、重、淡、清,六彩是指黑白、干湿、浓淡。墨的类别在相应的用笔之下才能见到墨趣。如清包世臣所说“笔实则墨沉,笔漂则墨浮。”在一支笔中产生各种墨色的变化。对于墨的技法,随着历代画家的不断总结,慢慢变得成熟起来。破墨、泼墨、积墨等技法,围绕着墨,从墨中注入水。笪重光说: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可以充分说明墨与水的微妙。但是今天的画家在绘画时大都好用笔洗,事实上古人使用笔洗的时间是在创作之后的,创作时每次的绘画过程其实是墨与水互相作用的过程,笔洗会彻底毁掉墨与水的关系。对此古人有用过水滴、笔掭等调墨工具。笔干显枯,则气韵不佳;太湿,则形迹全无。当然,通过加水实现对墨准确的控制,也需要在传统扎实的油烟或松烟优质墨的基础之上。笔墨材料是中国画的核心。在材料上围绕线和墨的合适的用具,都是正确的回归传统。今天,以张智永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家,非常讲究技法和材料,在墨的选择方面,始终在坚持用墨锭,研磨使用,为了保持画面炭黑颗粒和色泽的高度稳定性,更加接近古人传世之作的根性精神面貌。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材料上接近古人,才能从技法上快人一步,获得接近传统的捷径。2019年7月18日李鱼
六尺整纸,云山万状,幽谷潺湲。山石峥嵘磊落,水若潺潺有声。腾扬似云似雾起于幽壑之间,笔墨胜出得山林之气,精彩烂漫若出其中,苍润之色显四时之景。此非对景写生能得斯图耳,澄怀观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也。
山居维爱静,白日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鴳鹏俱有意,兰草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钱选
过雨空林万壑奔夕阳野色小桥分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文征明此诗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绘画是境界、是修炼是磨砺,是踏遍千山万水后的笑谈挥洒;是行止观罢的所感所思;是写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阅尽人事浮华后的直抒胸臆,更是生活中快乐的雅玩。
余笔耕不辍近四十余载,得蒙有道尊崔公开启愚智,从注重传统取法乎上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淀修养、提升意境。唯其难攻。需要全方位的修养,唯其通神,需要全部生命来锻造。在一层层蜕变中,品味着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古苍秀、清爽脱尘,在继承、融合与创新中磨砺自己的风格,力求笔墨气韵生动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脱大师之窠臼,不断探索水墨艺术与时俱进的当代形态。使自我不断得以澄明,抵达新的化境。在作品中去展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西山散人张智永2014年10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